1、人若无志,与禽兽同类。 

2、人不可以无耻。无耻之耻,无耻矣。 

3、心之官则思,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也。 

4、自暴者,不可与有言也;自弃者,不可与有为也。 

5、大人者,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,惟义所在。 

6、君子可欺之以方,难罔以非其道。 

7、家必自毁,而后人毁之。 

8、君子有三乐,而王天下不与存焉。 

9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,则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义与利不可兼得,则舍生取义者也! 

10、枉己者,未有能直人者也。 

11、言近而指远者,善言也。 

12、权,然后知轻重;度,然后知长短。物皆然,心为甚。 

13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 

14、惟孝顺父母,可以解忧。 

15、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: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 

16、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。 

17、人之相识,贵在相知;人之相知,贵在知心。 

18、人皆可以为尧舜。 

19、道之所在,虽千万人吾往矣! 

20、志士不忘在沟壑,勇士不忘在其元。 

21、吾善养浩然之气。 

22、其交也以道,以接也以礼。 

23、诐辞知其所蔽,淫辞知其所陷,邪辞知其所离,遁辞知其所穷。 

24、虽千万人,吾往矣。 

25、养心莫善于寡欲。 

26、夫志,气之帅也。 

27、权,然后知轻重;度,然后知长短。 

28、君子有三乐,而王天下不与存焉。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,一乐也;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二乐也;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乐也。君子有三乐,而王天下不与存焉。 

29、无恒产而有恒心者,为士为能。若民,则无恒产,因无恒心。 

30、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。 

31、且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,如欲平治天下,当今之世,舍我其谁也? 

32、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。 

33、顺天者存,逆天者亡。 

34、人之安宅也;义,人之正路也。旷安宅而居,舍正路而不由,哀哉! 

35、尽信书则不如无书。 

36、君子之守,修其身而天下平。 

37、无侧隐之心,非人也;无羞恶之心,非人也;无僻让之心,非人也。 

38、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 

39、人之有德慧术知者,恒存乎疢疾。独孤臣孽子,其操心也危,其虑患也深,故达。 

40、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。 

41、失天下者,失其民也;失其民者,失其心也。 

42、上有好者,下必有甚焉者矣。君子之德,风也,小人之德,草也。草尚之风,必偃。 

43、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。 

44、鱼,我所欲也,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兼得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兼得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 

45、不以规矩,无以成方圆。 

46、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 

47、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 

48、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 

49、责难于君谓之恭,陈善闭邪谓之敬,吾君不能谓之贼。 

50、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。 

51、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,一日曝之,十日寒之,未有能生者也。 

52、爱人者,人恒爱之。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 

53、仁者如射,射者正已而后发。 

54、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 

55、人之所不学而能者,其良能也;所不虑而知者,其良知也。 

56、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;得志与民由之,不得志独行其道;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:此之谓大丈夫。 

57、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妻妾之奉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: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。 

58、颂其诗,读其书,不知其人,可乎?是以论其世也,是尚友也。 

59、尽心知性,尽性知天。 

60、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。 

61、君子量不极,胸吞百川流。 

62、君子之于禽兽也,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,闻其声,不忍食其肉,是以君子远包厨也。 

63、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。 

64、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。 

65、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? 

66、天下有道,以道殉身。天下无道,以身殉道。 

67、道在迩,而求诸远;事在易,而求诸难。人人亲其亲,长其长,而天下平。 

68、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 

69、父子有亲,君臣有交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 

70、人恒过,然后能改;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;征于色,发于声,而后喻。 

71、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 

72、虽有智慧,不如乘势;虽有镃基,不如待时。 

73、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 

74、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 

75、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 

76、乐民之乐者,民亦乐其乐;忧民之忧者,民亦忧其忧。 

77、孝子之至,莫大乎尊亲;尊亲之至,莫大乎以天下养。 

78、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,庶民去之,君子存之。 

79、同情他人的心,是仁的开端;羞恶的心,是义的开端;恭敬的心,是礼的开端;辨别是非的心,是智的开端。 

孟子简介

孟子(约公元前372年—约公元前289年),汉族,名轲,字子舆。鲁国邹(今山东省邹城市)人,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、**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。**上,他主张法先王、行仁政;学说上,他推崇孔子,反对杨朱、墨翟。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。父名激,母仉(zhǎng)氏。
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,但较之孔子的思想,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,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。加封为“亚圣公”,被后世尊称为亚圣。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《孟子》一书,属语录体散文集,是孟子的言论汇编,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。他提倡仁政,提出“民贵君轻”的民本思想,游历于齐、宋、滕、魏、鲁等诸国,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**主张,前后历时二十多年。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“迂远而阔于事情”,而没有得到实行。最后他退居讲学,和他的学生一起,“序《诗》《书》,述仲尼(即孔子)之意,作《孟子》七篇”。